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升级策略

【摘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创新红色旅游展陈方式,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活力。”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创新红色旅游展陈方式,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活力。”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合理运用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全国红色旅游实景课堂。”

作为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不能只是单向度地传播历史知识,还要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以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构建起可观、可感、可参与的多维体验空间,实现从传统观光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型升级。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价值维度

在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中,“在场”不再只是物理空间的抵达,而是情感和文化双重维度的深度耦合。

一是情感共鸣的“去距离化”。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依靠“在场性”,使线性叙述转变为情境叙述,突破传统博物馆的“观看—记忆”方式,通过激活“体验—认同”,形成“情境化教育”新范式。

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的“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开启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全新探索。观众戴上VR眼镜,可“穿越”回20世纪初的上海,见证中共一大会议召开,亲历“开天辟地”,重走“初心之旅”,感受革命先辈的豪情壮志。

二是红色文化的“去符号化”。集体记忆的延续依赖于“形式的更新”,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将宏大的革命历史转译为可交互的“叙事—任务—反馈”闭环,使红色符号在数字语境中重新编码,实现“传统—现代”的转译过程。游客在交互中进行文化选择,借助社交媒体二次传播,形成UGC(用户生成内容)驱动的文化再生产机制。

作为重庆首个沉浸式黑匣子剧场,红岩红沉浸式剧场推出沉浸式史诗剧《红岩红》和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游客可通过行进式观剧、互动性观演、代入式体验等形式,“走进”1949年的渣滓洞监狱,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现实图景

从政策东风与市场潮涌的合力来看,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正沿着科技赋能、在地叙事、研学延伸3条主线破浪。

一是“科技+历史”的情景表达。四川泸定的飞夺泸定桥核心展示园,通过还原红军飞夺泸定桥情景,由专业讲解员讲述英雄事迹,辅以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画面、战斗模拟等体验式项目,使观众身临其境。

二是“在地文化+红色故事”的叙事创新。江西瑞金通过跨媒介叙事,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相融合,推出带有客家民俗特点的红色旅游项目,包括客家山歌、客家手工艺展示等,既保留地方特色,又强化品牌张力。

三是“研学+体验”的价值链延伸。湖南道县整合陈树湘红色文化园等资源,构建“数字动漫—沉浸研学—文创消费”三级产品链。“我是陈树湘”数字动漫党课以第一人称视角重构历史叙事,成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的典范。

高光背后,个别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也面临“三重失衡”困局:技术炫目忽略历史真实,模板复制淹没在地灵魂,流量狂欢稀释教育初心。

一是“硬技术”与“轻内容”的失衡。一些景区盲目应用VR、AR等新技术,但对历史细节欠缺考证,甚至存在明显史实错误。

二是“标准化生产”与“在地特色”的冲突。例如,一些红色剧本娱乐项目集中于“谍战”“行军”等题材,同质化较为严重。

三是“流量追求”与“教育本质”的博弈。个别景区为吸引游客,将红色历史进行娱乐化解读。过度娱乐化会消解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也背离了红色旅游培根铸魂的初心。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升级之道

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提质升级,要坚持内容为基、科技为翼、共享为桥、保障为盾,协同发力,为红色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内容为王”,筑牢体验根基。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情感表达的穿透力。可建立“专家+创客”的内容共创机制,一方面,由党史学者、历史专家组成“内容审核委员会”,确保每一个虚拟场景、每一句台词符合史实;另一方面,引入青年编剧、游戏设计师等,将历史事件转化为“任务驱动型”叙事。

二是场景创新与技术“适度应用”。谨防“技术至上”,应追求“技术—人文—艺术”的平衡。贵州遵义的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以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为主线,通过全息幻影、环绕音效等科技手段,结合地方音乐与民俗符号,打造差异化红色演艺体验。

三是构建体验共同体,实现主客共享。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不应局限于景区内部,还要延伸至社区与城市空间。贵州遵义围绕遵义会议会址精心打造“遵义·1935街区”,整合老城区商铺、民居等,改造为红色文化主题街区。红军街上商铺林立,当地居民通过经营特色店铺共享收益。这种“景区—社区”联动模式,使红色文化从“展品”变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

四是政策保障与市场规范双管齐下。建议制定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服务规范,在内容审核、技术把关、安全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同时,继续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项目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激励更多优质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创作开发,推动行业朝着更加规范、优质、创新的方向发展。

当游客在河北西柏坡“回到”1948年的中央军委作战室,亲身体验革命领袖如何在艰难环境下作出关键抉择;当游客在虚拟“党史馆”场景中,“亲手”拖动虚拟滑块,南湖红船模型随时间轴缓缓展开;当小学生在VR设备中“握住”李大钊先生的手,听他讲述《新青年》的故事……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正在完成它的使命——不是让历史停留于过去,而是让它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力量。这种时空转换让游客意识到革命精神不只是过去的遗产,还是可以指导当下生活的精神资源,实现从历史传承到现实践行的转化。

未来,应坚守内容保真、技术赋能、情感共鸣的三角支撑,使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精神”。

分享到: 更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