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中国方案”

【摘要】高质量保护、高水平利用好自然遗产,不仅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也将对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积极影响

高质量保护、高水平利用好自然遗产,不仅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也将对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积极影响

不久前,中国3处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位居世界前列。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地域面积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特征,是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案的最佳区域。此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有两项,分别是作为沙漠发育和风沙地貌过程代表性区域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作为东亚-澳大利亚跨洲候鸟迁徙路线上关键栖息地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这两个项目都是我国在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一种模式创新,展现了中华民族“天地一体、和谐共生”的天地观和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典范。高质量保护、高水平利用好自然遗产,不仅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也将对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系统谋划,为自然遗产高质量保护作出“中国贡献”。近年来,我国聚焦美丽中国建设,致力于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依托以自然遗产为代表的生态生物资源,不断构筑自然生态屏障,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例如,依托大熊猫栖息地和武夷山建立起国家公园,依托可可西里、神农架、九寨沟等建立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巴丹吉林沙漠、云南三江并流区等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依托大熊猫栖息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等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

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谋划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保护措施,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自然珍宝,也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作出“中国贡献”。

二是创新发展,为自然遗产高水平利用贡献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旅游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依托自然遗产等优质资源发展旅游业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14处世界自然遗产和4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旅游价值,知名度享誉海内外。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我国自然遗产在推进高水平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资源保护意识、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为自然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和创新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是主动担当,在自然遗产合作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处理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中国一直致力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深入挖掘并遴选出更多优秀自然遗产,持续加强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向世界展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要提炼自然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深刻内涵,加强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形成同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要积极发挥旅游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作用,让游客在感受自然遗产魅力的同时,增强对不同文化间的认知和尊重,进一步增进文明互鉴,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分享到: 更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