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 
旅管家小编 | 文章来源:
中国旅游报
| 行业新闻
一张小票根撬动多元新消费。近日,任贤齐“齐迹”演唱会北京首场演出落幕,数万观众散场后涌入城市夜色,点燃了餐饮、交通、文旅等多元消费热情。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下文化演艺市场的火爆态势——演唱会正从单一的文化活动变为撬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在“文旅热潮”与“消费提振”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将文体旅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量,成为各地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的重要课题。一场演唱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超票房本身。从海口周杰伦演唱会带动9亿元旅游收入,到衢州薛之谦演出拉动6.9亿元消费,数据表明,大型演艺活动通过“观演+旅游+消费”的链条,形成了显著的经济乘数效应。
观众跨城观演产生的交通、住宿、餐饮需求,可以直接刺激本地服务业增长。重庆铜梁通过“体育+文旅”模式,在足球赛事期间推出特色美食展、球迷专列等服务,实现餐饮消费增长100%,住宿消费增长25%,充分印证了赛事流量的转化潜力。
成功的流量转化需突破“一次性消费”瓶颈,向文旅深度融合进阶。敦煌通过“星空演唱会”结合古城文化IP,打造沉浸式体验;厦门以“演唱会+滨海旅游”吸引年轻群体,外地观众占比显著提升。
地方政府同样主动作为,广州优化公交接驳、发放景区优惠券,杭州推出“观演+Citywalk”线路,将文化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消费。
演唱会经济涵盖策划、场馆、设备、周边等上下游产业,其辐射效应可以延伸至文创、酒吧、数字消费等领域。相关企业因演出设备需求增长实现了净利润提升,周边产品、线上直播等衍生市场也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年轻群体“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情绪消费趋势,催生了“演艺+社交”“演艺+生活方式”等场景,推动了城市消费模式迭代升级。
文化体育流量的本质是城市活力与情感的另类呈现。当一首歌的旋律唤醒一座城的消费潜能,当一场赛事的热度转化为产业的持久动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GDP的增长曲线,更是城市在人文与经济共振中焕发的生命力。唯有以创新思维构建流量转化生态,方能实现“曲终人不散”,让文化热度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