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利用

【摘要】在为中轴线申遗成功普天同庆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正视其旅游活化利用面临的挑战,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释放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实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有机统一

在为中轴线申遗成功普天同庆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正视其旅游活化利用面临的挑战,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释放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实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有机统一

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在引发全世界关注的同时,其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的旅游活化利用也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在为中轴线申遗成功普天同庆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正视其旅游活化利用面临的挑战,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释放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实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有机统一。

北京中轴线上的古楼 曹雪文 摄

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利用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活化利用之间的矛盾

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传承和弘扬。旅游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利用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文化遗产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之间的矛盾。应该说,如果政策措施得当,这一矛盾可以被较好地解决。

但二者之间的矛盾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过度的旅游活动,可能对某些文物本体造成损害。比如,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旅游对文物的影响,敦煌莫高窟虽然有492个洞窟,但是游客一张门票只能参观4个洞窟,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旅游对文物本体的损害。

另一方面,过度旅游也可能对文化遗产地居民生活、工作带来影响。近年来,像威尼斯等世界文化名城就因为过度旅游造成物价上涨、交通拥堵等问题,引发民众的示威。相较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具有带状、开放、密集、居民和游客混杂等特征,这使得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活化利用,相较绝大多数文化遗产难度更大。

(二)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静下来”与中轴线旅游发展“热起来”之间的矛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批复中提出:“实施人口、建设规模双控,降低人口、建筑、商业和旅游密度,让核心区‘静’下来。”中轴线申遗成功必然会引发新的旅游热潮,这自然会与“让核心区‘静’下来”的要求产生一定的冲突,同时也会给文化和旅游等相关管理部门带来新的压力。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充分利用中轴线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优势,为中央政务活动提供更具文化品位的优美环境空间。实施沿线重点文物腾退保护,充分保障沿线国际交往、文化展示等功能空间。”

北京作为文化中心,通过旅游活化利用,让中轴线文化可观赏、可触摸、可体验、可品味,是文化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与此同时,旅游作为一种民间外交,发展中轴线区域的入境旅游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让核心区“静”下来,并不是要简单限制旅游活动,而是尽可能找到核心区“静下来”与中轴线旅游发展“热起来”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中轴线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轴线旅游活化利用本身面临的问题

其一,从边界看,虽然核心区有旅游疏解的任务,但也需要辩证认识在“疏解”中旅游功能的边界究竟在什么地方。中轴线上的故宫、天坛等遗产点都是不可移动文物,此外,在中轴线区域还有20多个极具特色的博物馆,这些资源都是中轴线最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其本身是不可能“疏解”的。因此,不能僵化理解核心区旅游功能的疏解,更不能“一刀切”地排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态及旅游厕所等设施,科学的做法是尽最大可能让旅游变得有序。除此之外,如果超越旅游功能,用更大视角的休闲功能来看待核心区,一定数量的特色咖啡馆、精品餐饮等休闲业态是否可以成为中轴线区域必要的业态,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思考。

其二,从人群看,在一定的游客容量下,我们需要思考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旅游客群。对中轴线上容量有限的部分文化遗产旅游吸引物,用预约制等方式进行管理依然不可避免;而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合理调整旅游休闲业态结构,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众旅游活动带来的压力,实现中轴线区域保护和旅游活化利用的平衡。此外,对团队游客和散客等客群的平衡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三,从时间看,中轴线区域旅游活动的时间范围也需要思考。在有重大国际交往政务活动的时候,对这一区域的旅游活动进行适度限制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在工作日和节假日,在一天之中的白天和夜晚,如何科学开展旅游活化利用也需要深入研究。

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利用的要点

(一)丰富中轴线文化旅游产品业态

相较于“堵”,“疏”是中轴线区域保护和利用更好的方式,而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产品业态,不仅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举措,也是缓解中轴线旅游产品和服务供不应求的重要方式。在具体培育中轴线旅游产品业态的过程中,既要有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也要有时尚现代的文化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总结东城区“故宫以东”项目的成功经验,在古老传统的场景中开发时尚的业态,把中轴线真正培育成传统和现代交织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样板之地。在中轴线区域,除了有形的物质遗产,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用活动的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也是中轴线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的重要内容。由于中轴线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为自驾车游客提供大量的空间,是否可以在中轴线上做一个最具文化特色的旅游巴士,既可以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游客旅游。中轴线区域可以带来独特的住宿体验(2008年在这一区域推出的“奥运人家”就深受境外游客的喜爱),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是否应该调整目前简单化限制核心区民宿等业态的做法,通过拍卖经营权等方式,适度放开部分民宿经营,实现保护和旅游活化利用的动态平衡。此外,在中轴线区域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研学、城市漫步等旅游产品,将中轴线打造成为世界顶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拓展中轴线文化旅游利用空间

对于中轴线的解读,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一个7.8公里的线性空间。其实就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本身而言,就有两个空间,一个是核心区5.9平方公里的空间,另一个是缓冲区45.42平方公里的空间,加起来有超过51平方公里的空间。因此中轴线的旅游活化利用,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空间思维。在宣传上,就不要让游客将中轴线旅游简单等同于15个遗产点的打卡,而是要引导游客在更大空间去体验中轴线文化。具体而言,既要南北纵深,也要东西联动。以中轴线7.8公里的南北纵深为主轴,构建“井”字形的发展空间格局。与此同时,通过南北空间的联动和相应业态的布局,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文化旅游体验。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放大中轴线的空间格局。北京亚运会和中国申奥成功后,旧城中轴线分别进行了两次延伸,并在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两侧分别建设了元大都遗址公园和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奥林匹克公园,在中轴线的南延长线两侧修建了南苑、南中轴森林公园、大兴机场等功能性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中轴线有必要加强南北延长线的旅游开发力度,从而充分拓展中轴线旅游活化的空间。

(三)提高中轴线文化旅游服务能力

中轴线的文化旅游服务包括商业化的服务和公共文化旅游服务。在商业服务方面,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以及标准化等工作,推动中轴线区域的市场主体提高服务质量,比如,可以制定中轴线区域咖啡厅、餐饮、旅游景区、文创空间等不同业态的文化旅游融合导则等标准,鼓励和引导这一区域内的经营主体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进行创新。

在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方面,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这一区域内文博场所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从旅游公共信息提供、旅游交通组织、旅游安全保障、文化旅游惠民、游客权益保障等方面,全面提高中轴线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过程中,还需要大力优化中轴线区域的文化旅游讲解词,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未来要借鉴故宫的经验,对中轴线区域的讲解词进行全面优化;要建立起一套制度,吸引一大批专家学者和青少年学生参与到中轴线的文化旅游志愿讲解之中,有效传播和弘扬中轴线文化。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提高中轴线区域的智慧文化旅游服务水平,展现中轴线的文化旅游魅力。

(四)实现中轴线文化旅游的共建共享

中轴线区域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游客等利益相关方。这就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实现各方的利益协调。比如,在中轴线区域还有数十万居民生活其中,因为文物保护的需要,不少居民不得不面对各种不便。如何有效保护社区居民的利益就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此外,也可以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机构机制优化等方式,复合利用中轴线空间,协调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最大限度形成中轴线文化旅游保护和利用的合力,将中轴线培育成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利用的典范。

分享到: 更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