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榜”上的旅游城市如何去“污”

【摘要】春节期间发生几起恶性事件,让丽江获得了如潮差评。

        春节期间发生几起恶性事件,让丽江获得了如潮差评。

  一些言辞夸张的网络段子,自然不必太当真。但看到丽江在今年春节期间被媒体和网友“口诛笔伐”,估计很多人都会想起前几年同样遭痛骂的三亚、青岛和哈尔滨。过去的经验表明,当一座旅游城市被写入各种满是“槽点”和“黑点”的段子,基本意味着它的口碑已毁得差不多,甚至上了很多游客心中的“黑榜”。

  口碑决定人气,客流影响收入,这就是旅游城市的宿命。眼看丽江在舆论场的形象日趋负面,当地政府部门、旅游产业链上的商家乃至普通市民,恐怕都会心急如焚。

  看丽江,想三亚。几年前,三亚和如今的丽江一样负面新闻缠身,但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整治行动,打了一场自我救赎的翻身仗。成立全国首支旅游警察支队、市民游客中心推出“一站式服务”、成立旅游巡回法庭调解纠纷、对酒店实施限价令、节未到而整治先行……三亚的很多做法都值得借鉴。这也表明,只要有摘掉负面标签的决心,有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有持之以恒整肃乱象的恒心,是能重新赢得认可的。

  要“洗”白一座被个别恶性事件污染的城市,也需要方方面面都能端正认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车站、机场和景区门口趴活“欺生”的“黑出租”,以为自己只是每笔多赚了几十块钱,却不知道这会败坏游客对整座城市的印象;在菜单上挖坑宰客的饭店老板,在为自己的精明沾沾自喜之时,根本想不到离谱的“天价菜单”已经被游客晒到微博和朋友圈;那些把意欲讲理的游客打得鼻青脸肿的黑导游、黑商家,哪里知道自己挥出的每一拳,其实都是在砸旅游城市的招牌……

  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要花几年几十年才能塑造好,但一夜之间就可能碎成粉末。招牌一旦毁了,任何一个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都是受害者。想重塑形象,需要地方政府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并通过各种政策教育,引导大家别做那只毁坏堤坝的“蚂蚁”。

  乐见丽江为整顿旅游乱象、提升旅游质量召开大会,但愿他们能把整治措施落实好,持之以恒,让丽江永远内外兼“丽”。 

分享到: 更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