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0 | 
旅管家小编 | 文章来源:
品橙旅游
| 行业新闻
云南祭出史上最严22条旅游市场秩序整顿措施不久,四川成为全国新一轮“不合理低价游”的关注焦点,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曝光,四川省旅游市场“不合理低价游”不减反升、有所抬头。在全国一盘棋整顿的大环境下,四川这次曝光显得格外刺眼。
媒体曝光,本属于一种监督常态,也是一种经常性的工作。但与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央视曝光采取了“比较法”。这体现为——
第一个比较,2016年11月,央视财经《消费主张》栏目报道了四川省旅游乱象;2017年5月2日,央视再曝光四川低价游黑幕:强制收费
诱导购物。“再次”隐含的话语,是四川旅游市场曝光后半年,乱象依旧。
第二个比较,也是这次曝光的一个更重要比较——去年11月,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四川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四川省旅发委对旅游市场“不合理低价游”进行了专项整治;今年3月,四川省全面启动了旅游市场整治“春季行动”;今年4月底,针对“五一”小长假及旅游旺季可能露头的不合理低价游、欺骗诱导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四川省旅发委安排部署了“春季行动”第二轮整治督查工作。这个比较,意指在这两次曝光之间,四川旅游部门并不是无动于衷、无所作为,也没有停止各种整治,但是效果有限,“不合理低价游”不降反升,更加严重了。
那么,四川“不合理低价游”为何屡禁不止?这背后,其实还隐藏了更深层面、更广视野下的比较——
第一,四川半年来的整顿,是在“全国一盘棋”下的一环,并非四川专有而为。因此四川整顿的成效,必然需要放在全国范围的整顿中检验。从去年10月“不合理低价游”整治,到今年的“春季行动”,一轮接一轮国家督查与地方整顿风暴,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区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视各地旅游市场秩序整顿,不仅仅是纵向的比较,比过去整顿更严了、更勤了;更要进行横向比较,全国的“不合理低价游”经营进入了一个艰难期,四面楚歌,过街老鼠,这时候各地要比的是谁的监管更严、谁的措施更实、谁的力度更大、谁的持续更长,这个地方不合理低价游就更难以为继;而谁的监管更软、谁在整治中只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势,那么谁就会成为新一轮不合理低价游的“温床”。
第二,在“不合理低价游”还没有完全根治,旧有的旅游产业链上各种企业还没有根本转型,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经营“不合理低价游”的违法群体和企业处于流窜状态。云南新规实施以来,省内旅游景点与之前相比,萧条了不少,云南旅发委公布的“五一”小长假旅行社接待游客,比4月15日前日均下降56.9%。游客骤减让很多旅行社不得不对负责省内游业务的员工进行裁员、购物店关闭;而这些习惯了不合理低价游经营模式和获利方式的从业人员,很可能进行一次模式的邻省“输出”。全国各地旅游市场秩序整顿进入深水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云南、海南等地严厉整治下,一些旅游企业甚至非法机构,会想方设法设法将违法违规经营转向整治不严、打击不力、管理松散的地方。谁重视不够、措施不实,谁就成为违法违规的“天堂”。
“不合理低价游”经营群体为何敢顶风作案、“冒天下之大不韪”?《资本论》中有名言,“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比如,云南省旅游购物退货监理中心于2016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截至3月6日,“中心”共受理退货申请3459件,退货申请涉及金额共计¥49,260,525元,实际退款金额¥27,870,349元。新政出台以前的短短三个月,云南旅游退货近三千万,实际中游客的退货率是极低的。央视财经《消费主张》栏目去年11月报道四川省旅游乱象,指出旅游购物回扣现象非常普遍,银器回扣高达60%,其他水晶、丝绸、牦牛肉的回扣也高达50%。导游诱导欺骗游客消费,骂游客时常被曝光,一旦被查就面临吊销执业证、端掉“饭碗”的危险。但一些“不合理低价游”严重地区的导游仍然前仆后继,这定然是有高额回扣、返佣。“不合理低价游”的非法利润空间,至少可以让违法者铤而走险。
“不合理低价游”整治进入深水区,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违法与执法进入新一轮的角力阶段;违法与执法之间,进入一个比决心、比毅力、比生存空间的新阶段。只有执法一方持续这一时期的整顿风暴,违法一方才可能知难而退,无处流窜,旅游企业才能获得一个转型发展的心态与环境。
再来看四川暴露的问题,表面是这轮持续半年的整顿风暴下,“不合理低价游”经营开始转移、流窜;但根子还在于四川自身,如何与全国同步伐、同力度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四川要为旅游业正名,要为四川省域形象正名,就必须像丽江10条、云南22条那样,展现更坚定的态度,
拿出更硬的举措,来一场真正的整顿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