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 
旅管家小编 | 文章来源:
中国旅游报
| 行业新闻
【摘要】从决策到体验,从传播到传承,AI正在重新定义文旅产业的边界。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技术多先进,而在于能否让每一位游客更轻松地亲近文化,让每一处风景都能讲好自己的故事
从决策到体验,从传播到传承,AI正在重新定义文旅产业的边界。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技术多先进,而在于能否让每一位游客更轻松地亲近文化,让每一处风景都能讲好自己的故事
西湖畔的“AI导游”娓娓道来雷峰塔的重建往事,莫高窟的千年壁画通过AI技术重现昔日光彩,滕王阁的虚拟“王勃”为游客即兴赋诗……当前,人工智能正以深刻而温柔的方式,重塑着文旅产业的样貌。这些“AI+文旅”的融合探索,不仅是技术对行业的赋能,更是从服务形态到文化表达的全方位革新,让“诗和远方”有了更智慧的打开方式。
AI正在改变人们的旅游决策方式。北京游客陈先生的云南之旅就是一个生动例子:在AI大模型中输入“亲子游+历史文化+避坑”,短短10秒便获得了涵盖洱海骑行、扎染体验的完整行程,甚至细化到每日的食宿安排。这背后是生成式AI对传统旅行决策模式的颠覆——过去需要耗费数小时筛选的碎片化信息,如今通过算法整合便可实现“需求—供给”的精准对接。
这种变革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飞猪、马蜂窝等平台推出的AI规划工具,沈阳沈北新区的“AI推荐官”智能模块,都是通过数据建模破解“选择困难”的探索。当技术将人们从“做攻略的焦虑”中解放出来,游客便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体验本身,这正是智慧旅游的核心价值。
AI正在升级游客的场景体验。杭州西湖的“数字导游”创造了一组亮眼数据: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3小时延长至5小时,二次消费增长30%。这一变化揭示了AI对游览体验的重塑——它不再是机械的信息输出者,而是能够根据游客兴趣动态调整的“陪伴者”:为亲子家庭推荐曲院风荷的自然科普,为文化爱好者深解岳王庙的历史脉络。
相较于传统导游的经验局限,AI导游的优势在于“全知”与“实时”。晋祠的“AI伴游助手”能通过定位触发讲解,西安的“唐代姑娘”客服可用多语言解答疑问,这些交互设计让文化传递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对话”。
如今,黄山、庐山等景区接入AI大模型优化服务,印证了技术对文旅场景体验的升级已经从单点尝试走向系统布局。
更重要的是,AI激活了文化表达的活力。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AI孙悟空”不仅可以用中日英三种语言与观众对话,还能够绘制“春江水暖”图。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AI对文化传播的赋能:让传统文化在交互中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鲜活存在。
这种“活化”效应在文化遗产领域尤为显著。莫高窟的VR洞窟让游客360度触摸壁画细节,“敦煌文化环球连线”直播吸引数万海外观众;滕王阁的VR体验中心,让游客“穿越”至唐代宴席,亲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盛景。当AI修复壁画色彩、数字人演绎历史人物,文化传承便突破了时空限制,获得了跨代际、跨文化的传播力。
当然,AI的价值并非取代人文温度。技术终究是工具,真正打动人心的仍是西湖的烟雨、敦煌的飞天、滕王阁的晚霞中蕴含的文化基因。
未来,“AI+文旅”应当是算法与人文的共生——让技术搭建桥梁,让文化成为内核。从决策到体验,从传播到传承,AI正在重新定义文旅产业的边界。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技术多先进,而在于能否让每一位游客更轻松地亲近文化,让每一处风景都能讲好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