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家企业入局万亿市场!冰雪游为何总差点火候?
2021-01-03 | 
旅管家小编 | 文章来源:
旅游资讯信息网
| 行业新闻
【摘要】滑雪人群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越来越蓬勃的消费动力。
眼下,随着新一轮冷空气来袭,最近几天,有关今年是“最冷冬季”的话题不断在网上发酵。
伴随着气温持续走低,各地下雪的消息开始扑面而来。1月6日,“成都下雪了”的消息居然一度登上热搜。与此同时,有关冰雪游的话题再次甚嚣尘上。
催火的“雪经济”
事实上,入冬以来,以“滑雪”主题的短视频频频出现,相关搜索量在小红书上同比增加了150%。
据多个雪场表示,前来滑雪的人数明显多于往年,特别是2022冬奥会的主办地崇礼,民宿整租费用从去年10月份的1.6万/雪季(中端两居公寓)涨到了2.3万元,房价已经接近往年春节的水平。
滑雪市场的大火,带动滑雪装备的销量一路水涨船高。据CBNData联合天猫体育发布的《2020冬季新活力生活趋势报告》显示,最近一个月,滑雪装备的销量同比大涨13倍,南恩、Vector、Nobaday等国产新锐品牌,集体挤入“十大Z时代喜爱冰雪品牌榜单”。
肉眼可见,涌入滑雪赛道的巨大流量,正搭着网红经济的快车,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快速流转到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堆积起火热的“雪经济”。
万亿市场下沉
“一件滑雪服七八千,一副雪镜两三千,更别提联名款、限量款了。”在外界眼里,滑雪是个烧钱的爱好,滑雪爱好者mcdowell算了一笔账,完完整整配一套相对中高端的滑雪装备,起步价格就是两万起。然而,事实上,滑雪也分为发烧友和滑雪体验者两大群体,双方的消费层级是不一样的。
滑雪装备分为3大类:滑雪服、速干衣等服饰配件,雪板、雪鞋等大件雪具,以及头盔、雪镜等安全装备。滑雪发烧友一般会自购滑雪装备,从K2、Burton、Nitro等专业滑雪品牌到Dior、LV、巴黎世家等奢侈品牌,七八千块一件滑雪服是常态,就跟收藏潮鞋、手办一样,顶尖的滑雪装备对他们而言也有巨大的吸引力。
单板滑雪爱好者比利白,滑雪足迹踏遍了六大洲五十个国家近两百家滑雪场,他的爱好之一就是“买买买”。
Burton有一款限量在日本发售的滑雪服AK457,价格大概在8000元左右,就是比利白的心头好。AK在单板雪服中有比较高的地位,很多圈里的大神都会买AK穿,去年一件原价3、4000元的粉色AK价格能被炒到过万。在闲鱼上,潮流大师藤原浩联名的一款蓝色AK滑雪服价格是15000元。
相较滑雪发烧友,滑雪体验群体的数量更为庞大。国内主要滑雪的人群还是以旅游体验为主,78%的人属于一次性体验。但是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原本小众的滑雪圈子正在逐渐降低门槛。截至2019年,全国范围内兴起了770个大大小小的滑雪场,以浙江安吉江南天池滑雪场为例,飞猪上双人滑雪游的价格已经低至738元。
在装备价格上,滑雪入门级别的价格也在逐渐降低。滑雪爱好者serina表示,新手滑雪需要的装备基本都可以在迪卡侬上一次性买全。“新人学滑雪不推荐直接买大件,滑雪板之类完全可以用租的。第一次滑雪一般买滑雪服、手套、袜子、护目镜等贴身用品就足够,人民币2000以内就能解决。”
高端玩家带起尖货价格,普通玩家带动整个市场大盘。根据体育总局制定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 年)》,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届时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企查查数据则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国滑雪相关企业超过5000家,近十年来,相关企业年注册量逐年攀升,2019年新增企业824家,同比增加15%。
滑雪人群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越来越蓬勃的消费动力。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应该推动冰雪旅游向大众化发展,注重大项目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微生活空间的打造。
7000家企业扎堆掘金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冰雪旅游产业的投资也不断趋热。1月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到2021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将达到2.3亿人次,收入预计将超过3900亿元。近三年来境内注册的经营冰雪旅游相关业务企业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目前全国已有将近7000家企业扎堆“掘金”。
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研究员韩元军指出,虽然去年受到疫情影响较大,不过目前冰雪旅游的信心已经恢复。通过最新消费大数据可见,有55%的消费者有意愿进行长距离的冰雪旅游,有82%的游客有意愿进行短途冰雪休闲旅游,有53%以上的消费者选择维持或增加相关消费预算。
中国旅游研究院和美团消费大数据报告则显示,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冰雪季,冰雪产品的订单和金额分别增加了13.61%和23.46%。同时,玩冰雪成为冬季老百姓的时尚新民俗。
随着冰雪旅游消费不断增加,也让越来越多企业看到了这一新风口。上述报告指出,从相关冰雪旅游企业注册的分布来看,河北、黑龙江两省排在前两位,注册企业达800家以上;而广东、吉林、山东位列第二梯队,分别达到500家;辽宁、河南、北京、内蒙古则位列第三梯队,均拥有300家以上。此外,冰雪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5家,以京津冀及沿海地区为主,其中在北京的企业最为集中,共有12家,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地区冰雪旅游相关企业数量也名列前茅。
另外,在投资规模方面,一些新兴冰雪旅游目的地也成为重要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到2020年的3年间,我国冰雪旅游的重资产投资项目总投资规模将近9000亿元,其中2020年就有3000亿元。从整个投资的额度分布来看,吉林、湖北、广东位列前三位。同时,南方原传统的冰雪客源地也逐渐成为目的地,不少室内项目成为重要投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企业投资的冰雪小镇、度假综合体目前仍占主导,有将近50%。
虽然国内滑雪市场如火如荼,但人均滑雪次数不过1.6次,从一次性玩家转化为滑雪爱好者的概率才不到1%,对比国外转化率能达5%仍然有很大差距。
根据美国雪上运动产业协会Snow Sports Industries America的统计数据,年均滑雪人次5500万的美国,2016/17年度滑雪个人装备市场零售总额为43亿美元,约合275亿人民币。其中,服饰类产品占了大头,占比65%;装备类产品占比29%;配件类产品占比6%。而据业内资深人士在2018年所做出的分析,国内滑雪个人装备市场总额约为32亿元。其中滑雪装备8亿元,占比25%;滑雪服装类24亿元,占比75%。
不可否认的是,相较国外滑雪产业发达的地区,国内滑雪市场目前仍然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但是,也正因如此,国人对滑雪这项运动的认知还不算很高,大量的消费需求都还没有被挖掘,一些新的消费趋势也还没被捕捉到。
比如,在滑雪初学者和南方用户背后,就存在着巨大的增量市场。
携程主题游平台负责人张怡曾公开表示,目前滑雪游客80%为初学者,90%以上平均每个雪季滑1-2次;而《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0)》中则提到,2020年冰雪旅游客源城市中,排在前十位的只有北京和郑州两个北方城市,其余8个全部为南方城市。
市场空间亟待重塑
巨大市场的背后,我国冰雪旅游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冰雪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产品品牌开发相对落后,现有的产品和品牌还不能完全满足冰雪消费的回流和消费升级等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同时,当前冰雪旅游淡旺期显著,四季经营能力不足,从而导致资源浪费,旺季时消费价格过高以及主体竞争力不强,产业链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出现。“此外,冰雪旅游资源虽然解决了‘吸引人’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留住人’的问题,因此这些因素也掣肘很多目的地公共服务的发展。” 韩元军表示。
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相关课题组也建议,开发者应该继续推动冰雪旅游向大众化发展,注重大项目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微生活空间的打造,推动冰雪产品向主题公园、冰雪小镇发展,将当地人的生活场景植入,此外将一些知名冰雪旅游城市的生活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同时,还应该平衡冰雪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开发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冰雪旅游产品等。
对于当前冰雪旅游市场的发展,北京市滑雪协会主席李晓鸣还谈到,目前中国滑雪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绝大多数雪场还只是依赖门票挣钱,只有少部分雪场抓住住宿和二次消费商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者商家就需要开发更多与消费需求相匹配的度假产品。同时,他还指出,这个雪季有不少回流的高端滑雪消费者,因此也有助于倒逼滑雪场提质升级,从而加速完善自身的配套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