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点市州旅游发展 推动四川旅游强省建设

【摘要】自四川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提出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以来,全省上下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共同努力,2019年全省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了万亿大关。

自四川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提出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以来,全省上下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共同努力,2019年全省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了万亿大关。近十年来,四川省主要是以县域文旅经济的增长为重点,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推进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强省建设。这些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全省旅游业(县域)的平均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以宜宾、南充、绵阳等为代表的重点市州晋级旅游发展第一梯队,为全省旅游业再上新台阶提供新动能。

从当前全省各地旅游业发展实力来看,根据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数据情况,全省21个市州可以划分为4个梯队:成都、乐山年旅游综合收入1000亿元以上,是全省旅游业的领头羊;宜宾、南充、绵阳、泸州、遂宁、凉山、广元等旅游综合收入500亿元以上,是第二梯队;眉山、广安、德阳、自贡、攀枝花、雅安、内江、甘孜、达州、巴中等旅游综合收入300亿元以上,是第三梯队;阿坝、资阳等旅游综合收入300亿元以下,是第四梯队。要实现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以第二梯队的7市州为重点,培育3至5个旅游综合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市州。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动重点市州丰富产品供给。其一,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深度挖掘重点市州的城市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城市旅游产品,鼓励推出拳头产品,推动现象级产品塑造。其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开发多元化旅游线路,打造历史文化游、自然风光游、特色美食游、亲子游、研学游等多种主题旅游产品,加快培育特色餐饮、文娱体育、休闲购物、健康养老等消费新场景。其三,强化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助推重点市州实施“旅游+”“+旅游”战略,着力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科技等领域有机融合,推动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

二是提升重点市州旅游服务质量。其一,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重点市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在线预订、导航、咨询等服务功能。其二,优化旅游交通服务。完善对外交通接驳体系和对内停车系统,提供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多元交通出行方式。增加重点市州城市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交通线路和班次,开通旅游专线大巴、高铁直通车等便捷交通方式。其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导游、酒店服务人员、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服务意识,建立服务质量奖励机制,激励从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引导重点市州创新营销方式。其一,搭建宣传推广平台。鼓励重点市州在渠道营销(主流媒体、OTA渠道、官方自媒体矩阵,以及抖音、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和内容营销上双管齐下,聚焦热门新媒体,构建营销“组合拳”。其二,创新推广模式。整合重点市州政府机关、文旅企业、行业协会等对外宣传推广力量,统筹用好媒体资源,着力构建“政府+文旅企业+公众+媒体”“平台(OTA)+联盟+媒体”等联动传播模式。其三,树立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景区品牌建设是点,城市文旅整体品牌形象塑造是面,应精准确定城市旅游品牌定位和口号,开展统一、规范的品牌形象设计,提高重点市州城市旅游的辨识度与影响力。

四是优化重点市州旅游发展保障。其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相关省、市级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宜宾、南充、绵阳、泸州、遂宁、凉山、广元等)重点市州文旅行业发展。其二,完善政策支持。颁布重点市州文旅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及文旅产品创新。其三,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文旅行业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和文旅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优化信贷管理,丰富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其四,强化监督考核。建立重点市州文旅行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评估考核。加强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文旅工作切实落地。

分享到: 更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