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实现审美升级与文旅赋能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矿山作为矿产资源的重要开采地,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矿山开采模式粗放,给生态环境遗留下诸多棘手难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矿山作为矿产资源的重要开采地,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矿山开采模式粗放,给生态环境遗留下诸多棘手难题。大量矿山因资源枯竭或政策调整被废弃,曾经的生产活动导致地表塌陷、植被大面积损毁、土壤遭受侵蚀以及水体污染等。这些生态创伤不仅破坏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还严重影响了周边的景观风貌,成为大地之上触目惊心的“疤痕”。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不仅是对受损生态环境的救赎,更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当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审美层次提升上仍有较大空间。若能将废弃矿山打造成兼具生态价值、文化底蕴和美学魅力的场所,并融入文旅产业发展,不仅能让废弃矿山重焕生机,还将为文旅产业注入全新活力,创造出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审美价值的意义

一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纽带。审美是人类感知自然、与自然建立深度情感联系的桥梁。废弃矿山经修复呈现出优美景观,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促使公众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这种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二是助力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许多废弃矿山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工业记忆,是区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融入审美理念,能够巧妙地将这些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保留的工业遗迹,如矿井、厂房、采矿设备等,经创意改造,可成为具有深厚地质文化底蕴的景点,不仅诉说着矿山的过往,还为其赋予新的审美内涵。

三是增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具有审美特性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场景,极易吸引公众目光,引发关注与讨论,从而有效提升公众对生态修复工作的参与热情。当看到曾经破败的矿山变为美丽的地质文化景观时,公众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更愿意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保护和修复活动中来。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审美构建的原则

一是生态优先原则,筑牢审美根基。审美价值的塑造必须以生态功能的稳定与健康为前提,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展现持久、自然美感的基石。在景观设计与改造过程中,要全方位考量生态要素,如土壤改良,为植被生长提供优质基础。要合理选择植被,优先选用适应本地生态环境的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增强植被适应性与地方特色。要注重水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平衡。只有确保矿山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具备强大的“造血”能力,才能保证审美构建的可持续性。

二是因地制宜原则,定制独特审美方案。不同废弃矿山在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在审美构建时必须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方案,要避免千篇一律的景观模式。针对地形复杂、落差大的矿山,可利用其独特地形,打造富有层次感与变化的景观。例如,重庆的矿山公园巧妙利用矿坑的高低落差,设置观景台、栈道等,让游客领略到独特的山地矿坑景观魅力。针对水资源丰富的矿山,可结合水体,打造灵动的水景景观,如湖泊、溪流、瀑布等,增添景观的灵动感与活力。同时,要充分考虑矿山与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协调性,使修复后的景观融入整体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美感。

三是以人为本原则,满足多元审美需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公众创造更优质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因此在审美构建中必须将人的需求放在核心位置。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审美偏好与使用需求,打造功能齐全、舒适宜人的地质文化景观空间。设置步行道、观景台、休息座椅等基础设施,方便游客游览观赏。打造亲子乐园、地质科普教育基地等互动性景观,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要重视景观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从设施质量到空间布局,全方位保障游客在享受美景时的安全与便捷。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提升审美层次、融入文旅产业的路径

一是精雕细琢,优化矿山整体景观格局。优化矿山景观是提升审美层次的关键环节。要通过科学合理规划矿山的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水体布局等,打造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和谐统一的景观格局。对于废弃矿坑,可依据其大小、深度等特点,将其巧妙改造成湖泊、湿地等水体景观,并在周边种植各类花草树木,营造出山水相依的诗意美景。对于地表塌陷区域,可进行地形整理,塑造起伏有致的丘陵、草地等景观,丰富景观多样性。同时,要注重景观之间的连贯性,通过修建生态廊道、桥梁等设施,将不同景观区域有机连接,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为游客带来连贯且丰富的游览体验。

二是匠心营造,打造多彩植被景观。植被是矿山生态修复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其种类、数量及配置方式直接影响景观的协调性与美观度。在营造植被景观时,要注重植被的多样性,精心选择不同花期、叶色、形态的植物进行搭配,实现四季有景、五彩斑斓的景观效果。种植樱树、桃树等观花树种,营造繁花似锦的春景。搭配枫树、银杏等彩叶植物,展现层林尽染的秋景。同时,充分考虑植被的生态功能,如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等,使植被景观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此外,还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植被结构,营造植物群落,增强景观的稳定性与生态价值。

三是依水而建,塑造灵动水体景观。水资源在矿山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打造优美景观的核心要素。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要充分利用矿井水、地表水等现有水资源,打造多样化水体景观。例如,对废弃矿井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引入景观水体,形成湖泊、溪流等静态水景。利用地形落差打造瀑布等动态水景,增添景观的动感与活力。要注重水体生态功能的发挥,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要在水体周边设置亲水平台、栈道等设施,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水的灵动之美,增加景观的互动性与吸引力。

四是创新利用,焕发工业遗迹新魅力。矿山的工业遗迹是其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在矿山生态修复中,要对工业遗迹进行合理保护与创新再利用,将其转化为特色景观元素。例如,废弃厂房可改造为艺术展厅、咖啡馆、民宿等,赋予其新的功能与活力。而老旧机械设备可改造成雕塑、装饰品等,成为独特的艺术景观。另外,矿井井口可打造为观景台、科普教育基地等,展示矿山的历史与地质文化。通过这些创新性利用和设计,不仅能保留矿山的历史记忆,还能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工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探寻工业文明的脉络。

五是艺术赋能,提升景观文化内涵与品位。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审美构建中巧妙嵌入艺术元素,能够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通过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形式,将艺术与矿山景观有机结合,能够创造出富有创意与感染力的景观作品。例如,在矿山耸立大型雕塑,能彰显矿山特色与地域文化。在步行道两侧墙壁绘制壁画,可以生动描绘矿山生态修复历程与美好愿景。利用废弃材料制作艺术装置,可以传递环保理念与创新精神。艺术元素的融入,可以为矿山景观注入新的活力,让游客在欣赏景观的同时,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分享到: 更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