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游押金有去无回”?到底是什么催生了保证金的“丑闻”

【摘要】据看看新闻平台上春节期间的一则新闻显示,上海市民万女士去年委托上海翠园国际旅行社代办赴日旅行签证,在向旅行社缴纳了五万元的签证保证金后,日本旅行签证如期办理了下来。但其回国后,保证金却一去不回,屡次上门讨要无果。

        据看看新闻平台上春节期间的一则新闻显示,上海市民万女士去年委托上海翠园国际旅行社代办赴日旅行签证,在向旅行社缴纳了五万元的签证保证金后,日本旅行签证如期办理了下来。但其回国后,保证金却一去不回,屡次上门讨要无果。

  据了解,万女士去年十月中旬结束旅游回到上海后,当初旅行社约定好回国后马上退回的签证保证金直到她回国后四个月依旧毫无踪影,万女士曾多次上门讨要,旅行社也总是换着各种借口拒绝退回签证保证金,同时新闻还发现,像万女士这样被该旅行社骗保证金的受害者还有十余人,涉及金额达350万元。

4abd_b.png

  随着出国旅游热度上升,一些旅行社出现了对游客交纳的保证金逾期不还、挪作他用的现象,有些“低价团”、“免费团”甚至直接以诈骗为目的收取保证。这也让“出国保证金”引发的问题再次成被关注的焦点。

  征收的初衷是“无奈”

  据资深业内人士大山(化名)透露,旅行社之所以向游客征收保证金,最初实则出于“无奈”——为了防止出国游客滞留当地不回国,因此缴纳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担保。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条例允许旅行社收取出境押金,但是,也没有哪项法规禁止旅行社收取押金。国内出境游业务发展至今,收取保证金也是旅游业内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一位邮轮旅游平台业者透露,自己所在的公司此前曾向每位出境游客收取五万元保证金,之所以定下五万元这个“门槛”,是因为一旦有旅游滞留目的地、“黑”在那里,旅行社要承担每位滞留者五万元的罚款。另外一旦发生游客滞留或逃跑问题,对旅行社来讲不仅有直接的经济损失,还有声誉损失,例如日后对涉事旅行社发出的旅行团拒签或直接不接受他们的送签。

  在记者咨询同程旅游、携程旅游等旅游网站,出境旅游是否需要缴纳保证金,对方均表示,是否缴纳保证金要看客人提交的签证资料是否足够,比如房产证、银行流水单、是否有出境记录等,是否缴纳保证金需要旅行社工作人员审核材料后确定。大山也表示,现在很多出境游客的证明材料都比较完善,缴纳旅游保证金的要求正在逐渐减少。

  被“玩坏”的保证金

  北京春秋旅行社总经理杨洋曾公开表示,像欧美、澳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游客滞留的可能性大,收取的押金就高;如果游客已经有不止一次的出境游经历,押金就会少收甚至不收;如果是初次出境,或是个人资料可疑,就会酌情多收。有些个人资料十分可疑的,就算可以多缴押金,旅行社一般也不敢接纳。

  大山表示,每个旅行社收取游客出国保证金的数额会有所不同,保存保证金的方式也不同,有的是放在公司账户,但不能排除有的违法犯罪者放在个人账户,也不排除有的旅行社将钱从事其他金融活动和进行短期投资,能获得较大回报。

  旅游市场中保证金收取不规范、甚至成为诈骗伎俩的手法并不鲜见。2018年1月,在沈阳公安局铁西分局的报案大厅里,聚集了一群报案者,原因正是出国旅游保证金被骗。据了解,收取报案人旅游保证金组织出境游的这家公司,叫“沈阳构梦空间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原本签订的游客出国保证金在游客回国后15个工作日内归还,但游客却迟迟未收到。事发后公司办公司已人去楼空,负责人不知所踪,消费者交纳的旅游保证金更是不知如何退还。


215e_b.png

  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构梦空间”高速扩张的一大法宝,就是以低价甚至零团费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公司一位员工透露,从公司成立起便走的是特价产品,“最开始走的是韩国,那个时候是零团费,八天的游程一分钱不花。泰国团的价格最低的时候是卖1000元,目前收的是1700元,然后我们发团的时候交的团费是3850元和4100元,游客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开始是每人五千元,之后涨到每人一万元起”。这种看起来就是赔本的买卖,之所以还能够高速扩张,正是因为背后有每位游客缴纳的远超过团费的保证金。随着游客量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出国保证金进了“构梦空间”的账户,在消费者参加旅游前后最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由这家公司自行支配使用。然后随着公司的业务量不断扩大,亏损的窟窿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资金链彻底断裂。

  大山介绍,有些低价团表面上是旅游的生意,暗地里却靠着投资理财获利,将收取的高额保证金用于风险投资,如果操作得当,利润十分可观,一旦遭遇风险投资失败,不仅旅行社的资金链会面临断裂的危机,并且最终的损失还是落在了消费者的头上。

  第三方监管是关键

  其实,为防范出现保证金不能按约退还的情况,国家旅游局早在2015年就明确规定:如收取出境游保证金的,均应采取银行参与的资金托管方式,不得以现金或现金转账方式直接收取保证金,不得要求旅游者将出境游保证金直接存入旅行社及其工作人员提供的个人账号。

  开篇提到的委托旅行社办理赴日签证的万女士,其保证金迟迟拿不回来,就是因为当初钱直接进入了旅行社的账户。实际上,消费者可以根据旅行社与银行的托管协议以及收款方名字确认第三方账户,只是大部分游客对于保证金以及管理办法仍了解不多。

  小编认为,出国旅游保证金退出市场或是大势所趋,但当下的重点还是要着手于对旅游保证金的有效监管。引入银行等第三方进行监管,由银行对游客进行担保更加可靠。例如旅行社可以与第三方银行合作,冻结客户在其借记卡中的一部分金额,等到行程结束自动解冻,其间还能收到一定的利息收入,或者经客户同意后将这笔资金买作理财产品,等客户回国后不仅能收回资金,还能获取收益。据了解,这一管理办法也正在被更多地方实践,出国保证金的完善之路或许不会太远了。

分享到: 更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