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 
旅管家小编 | 文章来源:
百度新闻
| 行业新闻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旅游行业影响极其深远。由于疫情第二波的出现,海外增长持续化,加之病毒演变,旅游行业复苏前景更加迷茫,道长坑多,难以预测。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绿维文旅董事长林峰博士总结了三点建议。他呼吁,应加大旅游的开放力度,形成开放分级结构,创新旅游开放模式,实现旅游高效恢复。
壹
限制性旅游常态化
疫情海外持续和反弹,推迟了旅游开放节奏,旅游业是恢复最少的产业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本方略。由此,旅游行业进入了“限制性旅游的常态化模式”。疫苗正式普及前,国内旅游目的地为“防疫+恢复”的并行结构,出入境旅游为长时间暂停结构。
我把限制性旅游,归纳为六大限制:
第一,区域限制:包括跨国限制、跨省限制、局部疫情区限制;
第二,室内限制:包括室内文旅场所关闭、部分室内场所限时限流开放;
第三,流量限制:景区接待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
第四,聚集限制:不同区域与场所,大型、中型、小型活动受限,审批严格;
第五,组团限制: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省内组团游,部分区域跨省组团游“试水”等,随时在调整;
第六,交通限制:公交工具限制、跨区检查、场所密度控制、交通风险等。
“新发地市场”疫情爆发,尽管北京市政府防控力度大,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不仅影响了北京地区旅游业开放,更因为北京政治中心的位置,影响全国旅游开放的节奏。下半年旅游业复苏,既要面对局部地区小范围二次爆发,也要面对冬季可能的局部多次小型爆发。
结论:由于限制的程度差异、区域之间地方政府防控措施差异,使得限制性旅游成本高、风险大、组织难,旅游业的恢复效果不会太好。未来一年,仍然处在限制性旅游常态,旅游行业整体发展并不容乐观。
贰
限制结构下如何发展?
加大国内开放力度,探索创新开放模式
限制性旅行下旅游业想要得到复苏和发展,必须要创新开放政策才能真正获得流量提升和收入恢复。
第一,形成开放级别分类或限制级别分类,以便把握好不同区域、不同场所的开放程度。比如,可分为五级,最高级别的开放基本与疫情前一致。
第二,对一些风险较低的省区,率先在区域内全面放开景区、酒店、餐饮接待设施,鼓励旅游节庆活动、夜游夜市。
第三,鼓励自然山水类景区和乡村型景区加大开放力度,突破30%限制,引导以室外为主的旅行活动。特别是乡村,应该鼓励纳入最大开放区域。
第四,鼓励和扶持露天业态的创新发展,如露天集市、露天庙会、临时性摊铺(地摊模式)、帐篷露营等,并与城郊休闲、休闲农业等结合,尝试多样化的露天业态发展模式。
第五,加大自助旅游服务的发展与扶持。疫情期间,非接触式消费崛起,这都重塑了消费者新消费习惯,旅游自助服务将是旅游目的地在有效防控下突破消费的有力举措,自助商店、自助交通(自驾游)、自助游览、自助餐饮、自助游乐将带来可观收益。应积极鼓励自助游业态发展,提升自助消费及服务支持系统,形成自助服务结构。
第六,鼓励和扩大非门票景区和全域旅游结构。让市场自动选择新的旅游场所和新的旅游业态。
叁
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打造“2020-2021文旅基础投资建设双年”
不能做大市场,就做大基础。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推出“文旅服务设施建设双年活动”,大力推进文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扶持工作,发挥其引领作用,制定出台促进及扶持政策,大力推进投资建设上新台阶。
希望出台政策,把控投资建设方向,重点围绕补齐“短板”、做强“长版”、科技化升级、旅游服务公共化四个方面,实现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补齐“短板”。基于基础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重点扶持基础要素缺失的项目或区域,形成相关工作指南。各地政府及文旅企业,重点梳理区域或项目的基础设施问题,尤其是交通可进入性、接待设施、自驾旅游、标识系统的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议出台带动“短板”服务升级的扶持政策,对“短板”项目从区域、类型,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打包,推动各地短板项目的申报,完善服务基础。通过补齐“短板”,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带动旅游企业获得升级的条件和基础。
第二,做强“长板”。扶持已有旅游吸引物或目的地的价值和延伸聚集能力,出台综合开发项目申报的专项指导文件。依托已经形成的5A景区等旅游吸引物、国家级/省级度假区等旅游目的地,结合“旅游+”,通过区域综合开发引导,带动多业态整合,构建旅游消费聚集结构,实现产品升级、消费升级,从而达到文旅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建议把文旅休闲消费聚集区、旅游脱贫致富示范区、旅游特色小镇、特色街区等列为重点支持结构。

第三,引领科技化升级。鼓励各地积极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出台相关金融扶持政策和奖励政策。一方面基于监控改造、互联网覆盖等硬件设施升级,出台资金扶持政策,一方面在VR、AR及自助服务的落实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提升区域旅游及核心目的地的发展效率,满足自主旅游时代的科技需求。
第四,增加旅游公共服务投资建设与服务支付。文化作为公共服务事业,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但旅游业的公共服务,太多按市场的方式在运行。借今年这个扩大公共投资的机会,是否可以把更多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国家扶持结构。主要是旅游厕所、停车场、集散中心、自驾服务、步道等。
通过政策推动和扶持,明确引导地方政府、地方文旅企业,积极梳理问题,包装“补齐短板、做强长板、科技化升级、旅游服务公共化”的项目申报体系,并结合金融扶持、财政支持等,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促进高品质旅游的发展基础,助力文旅发展上大台阶。